培养中小学生关爱品质的研究(区课题申报方案)
发布日期:2009-02-13 作者:新黄浦实验学校
访问量:
培养小学生关爱品质的研究
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
一、
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关爱教育则是摧生心灵花朵的阳光,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用关爱唤起学生爱的情感,给每一个学生铺就通向幸福未来的道路。本课题拟从关爱品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推动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关爱品质教育是国家对教育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中,都将爱与情感看作教育的灵魂与生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要求我们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其精髓也应该是“关爱”二字。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为“和谐社会”作些什么贡献,教师又该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阳光下。是学校教育必须应对的问题。
2、关爱品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21世纪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更是一个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有专家提出,社会变迁越快,越需要情感与人文智慧的陶冶,因而21世纪又可以说是人类互助互爱的世纪。面对挑战,更需要人文与科学整合,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从而促使未来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关爱与亲情的浸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就强调以情为本,以亲为道德之源。因而,教育实践中,更应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幸福感受,让学生感悟人生价值,享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我们的教育,面对时代的呼唤,应把关爱品质的培育作为终极目标,使学校教育成为真正的“爱满天下”的教育。
3、关爱品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应答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重要标志。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方案”提出,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关爱情感的缺失,产生“关爱缺乏综合症”,他们说:“我们有玩具,有宠爱,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溺爱朝你汹涌澎湃… 考砸了被打只有你一个,旁边连个看笑话的都没有。有吃的大啃的也只有你一个,连个争抢的都没有。你是太阳,父母是卫星,你是皇帝与公主,外公外婆是侍从……”
面对以上种种,教育责无旁贷的应当作出应答,学校、家庭、社会应当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与感悟爱,并让他们体悟到如何承受爱与传递爱,让他们在沐浴关爱阳光的同时,也能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关爱社会、关爱祖国,造福社会,拥抱未来幸福人生。
4、关爱教育是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踏实的教风和勤恳的学风,也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大环境影响,教育实践中有时也忽略了学生潜能的开发,淡化了学生对生活智慧,社会经验的体验与感悟。
因此,开展《培养小学生关爱品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是学校发展中的现实抉择,因而,我们必须克服教育现实上的功利主义趋向及忽视个性和谐发展弊端。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教育学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他人,尊重自然和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人格发展的自我诉求,也让新黄浦实验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乐园,教师喜教、乐教,学生好学、喜学、乐学。
二、研究的选题
(一)关爱品质的含义
所谓关爱品质,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指爱反映在尊重人,相信人,理解人,爱护人,善待他人,爱护生命,爱护小动物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在思想道德上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资源和爱护小动物的品质。
(二)研究关爱品质的意义
爱是一种心理能量,爱能使人快乐,爱能使人奋发向上,所以研究“关爱”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意义一:“爱的教育”可以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的人,可以使学生在被人爱中感到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形成健康的人。
意义二:爱是一种责任,“爱心教育”培养学生是具有爱心的人,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爱是一种驱动力。爱能使学生热情、勇敢、坚定、不怕困难,无我忘我,做被我所爱的人需要的事情。
意义三:爱是一种净化力。爱是学生德行的基础,一个心中无爱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学生有了爱心可以使学生真诚、透明、纯净,并以一颗爱心净化周围的社会。学生有了爱心,他就能与更多的人合作,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多的成功。
三、研究的方案
(一)研究目标
关爱教育品质的培养,以上海“两纲”为指导,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关爱情感为先导,发展个体的关爱能力,形成对人对事对已对社会的态度与人格特征。关爱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以情感体验为特征。通过关爱活动,通过对爱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创造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爱到传递爱到创造爱,从关爱自己到关爱亲人到关爱教师,从关爱朋友到关爱同伴、从关爱班级到关爱社会、从关爱社会到关爱祖国,从而形成学生个体的关爱品质,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具有“五心”,即:对祖国要有报国心;对集体要求责任心;对父母要有孝敬心;对他人要有同情心;对弱势要有慈善心。并学会关爱的方法。
2.通过研究,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即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明白生命的脆弱;让学生关爱他人的生命,关爱小动物的生命,并学会关爱的方法。
3.通过研究,总结培养“关爱品质”的途径与策略。
4.通过研究,积累培养学生“关爱品质”的活动方案与典型案例。
5.通过研究,形成各年级进行关爱品质教育的实施序列和体系。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当前学生关爱品质中缺失倾向
由于不少学生在呵护中成长,养尊处优,自我中心,尝尽别人的爱,不施于他人的爱,不知世间何为爱,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不明白怎样做才是真正爱自己。尽管自私,却不知如何善待自己。好逸恶劳、懒惰厌学,缺乏理想,不思进取。
(
2)不是真正地爱护父母和长辈。总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应该享受的,别人就应该处处顺从我,不知感恩,只是出于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有时不得不“顺从”。
(
3)不愿真诚地爱他人和集体。个人中心严重,惟我独尊,对他人没有同情心,对集体没有责任心,公益意识较差。
(
4)不能真挚地爱祖国和世界。对祖国缺乏感情,没有报国之心,对世界缺乏关注。
(
5)不懂真切地关心资源和环境。不知道珍惜资源,不懂得爱护环境。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出能够循序渐进地开展关爱品质教育的实施序列。
3.研究培养关爱品质的教育内容:
(
1)唤醒学生关爱的意识;
(
2)激发学生仁爱之情感;
(
3)培养学生的报国心,同情心,孝敬心,慈善心,责任心等;
(
4)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的方法。
4.研究关爱品质教育的实施原则、途径与策略
(
1)实施原则
一是渐进性原则。即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自己和关心父母开始,从学会感恩入手。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
二是针对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要求,不同的措施,不同的活动资源,以及不同的活动设计。
三是主体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强调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整个活动要始终围绕着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实践,自主解决问题。
四是激励性原则。即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学生管理等方面注意激励性评价,激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
2)实施途径
途径之一: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可以在家庭,可以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要力争做到“五步”,即确定问题——设计方案——组织活动——交流评价——反思提高。
途径之二:专题教育课程化,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
专题教育课程化,指利用午会课的专题教育时间,将拟订的适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爱品质的教育目标、内容等,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方法,予以学生教育,这是为实现研究任务而采取的教学行为。但须注意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原则;二是自然性原则;三是实效性原则;四是适度性原则;五是适时性原则。
途径之三:在家校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
在小学阶段,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之外,最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家校互动中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家校互动中,充分运用家长资源,对学生进行关爱品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实施途径。
(
3)实施策略
策略之一:研究“转观提素”的策略
“转观提素”指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提高教师的关爱品质。
一是“转观“的要求:要变说教德育为实体德育;要变“一言”德育为民主德育;要变形式德育为效益德育。
二是“提素”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关爱品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关爱品质。其方法有:抓“爱心”专题进行自培活动;举办“爱心论坛”让教师畅谈个人观点等,使教师逐步提高自己的“关爱品质”,特别要关爱“学生”。
策略之二:研究“内因启动”的策略
内因启动即通过教育爱,实施情感交流,心理相容,尊重人格,激发情感,启发醒悟,发现闪光等唤起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并转化为学生提高关爱品质的内在动力。其策略的要点有:一是实施微笑教育;二是实施激励教育;三是实施典型教育等。
策略之三:研究“自主发展”的策略
所谓“自主发展”,即让学生在各项培养“关爱品质”的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其要点是:一是在“爱心”教育中,提倡“五自”: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建构。二是在发展要求上,强调“内化”,其过程为:接受——共振——体验——内化。
策略之四:研究“优化环境”的策略
“环境”此处指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操作要点有:
一是布置班和校的物质环境,使每块墙壁说话,形成“爱心教育”的氛围;
二是营造爱心教育场,实施关爱教育。在课堂要营造有利于“以爱育人”的“情感场”;营造“风气育人”的“净化场”等。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兼用以下几种方法:
1.调查法。调查本校中小学生关爱品质表现的现状及特征,调查中小学生关爱教育的若干教育专题。
2.个案法。选择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个案,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产品分析法,以揭示关爱品质教育中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的问题。
3.总结法。通过课题的实施,总结一些成功的做法,并将好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四)研究步骤
第一步:准备阶段(
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
主要工作有:
1.调查学生中关爱品质的现状;
2.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和实施方案;
3.向有关部门申报课题。
第二步:实施阶段(
2009年1月~~2010年7月
)
1.组织学习方案,理解方案要求,提高思想意识;
2.选择有关主题,开展教育活动;
3.采取典型引路,逐步推开的方法,推进课题的实施研究;
4.确定个案对象,制订跟踪研究计划;
5.注意总结工作,开展交流活动,强调反思改正。
第三步:总结阶段(
2010年7月~~2010年12月
)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整理案例集;
3.
教育随笔(论文);
4.总结、反思、改进。
(五)研究评价
1.研究评价思想
——进行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等。
2.研究评价内容
(
1)在家中,对父母能否关心;
(
2)在学校,对老师和同伴能否关心,对集体能否关心;
(
3)在社会上,能否关心邻居,能否参加社区献爱心活动;
(
4)能否关心爱护小动物,爱护资源,关心环境。
3.评价方法
——回答问卷,自主评定。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1、课题组负责人系中学高级教师,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全国、市、区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有二十多篇论文及经验总结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2、课题组成员有学校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团队辅导员,年级组长,他们大都具有本科学历,曾参与过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运用网络工具查找资料的能力。他们对本课题研究兴趣浓厚,工作热情高涨,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教育办副主任刘梅为组长,由团队辅导员和年级组长为研究成员的课题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以团度辅导员和年级组长等牵头的各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并与区教育学会及相关教育专家保持密切联系,请其对课题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创造条件让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多参加各种参观、培训、学习等活动,开阔视野。
2、时间保障
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的管理制度。总课题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活动保证每月一次。
3、经费保障
课题启动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一定的保证。